



論語淺註
Publisher Description
學而第一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時習。練習,溫習,複習。
- 不亦說。音義同悅。
- 不慍。音運,惱怒,怨恨。
- 夫子說:學生就是要多學,學了之後,還要時常加以複習,溫故知新,常有新發現,有所領悟,這不是件很歡喜愉悅的事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一起探索真理,不是很令人欣喜嗎?即使人家不瞭解我,不因而感到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 將已知的學問透過一再練習,溫習,牢記在心,方能融會貫通,將來得以俟機發揮所學,不僅為己開創人生新的一頁,也可造福眾生。知己難覓,能共同研討天地間的真理,確是人生最大的樂趣。學者對道若有所體悟,自然樂在其中,不用炫耀或搏求他人之誇讚,他人不知我是否有才能,君子心志宏寬高遠,無需為此悶悶不樂。
- 人性本善,時為塵緣所染,忘其本原,隨俗以為常,而自以為是,今學道乃欲明善復初,學若精,理即明,理若明,無障礙,即得自在解脫。
- 學乃立身處世之首務。朱熹曰:學為效先覺之所為。夫子十有五而志於學,即在學聖賢之道。
-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不仕(為官),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此章—有『朋』自遠方來,可能指的是夫子之弟子,來自各國向夫子請益,夫子見天道得以延衍,難掩心中喜悅之情。可見聖人不重物慾之追求,而著重在道統文化的傳承,故能學而不厭、誨人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