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道拜佛 求道拜佛

求道拜‪佛‬

発行者による作品情報

南海古佛慈訓


夫天道自然,人性俱足圓滿般若,從容而可到達波羅蜜也。


人生下凡,物慾所蔽,放失本心之作為,識神當權,不知還鄉之路,流浪他鄉客地,認苦為樂,醉生夢死實可憐可憐。


孟子曰:山徑之谿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


六萬餘年之山徑谿間,而茅塞之矣,故要求道。


人生落後天迷眛本真已久了,道雖然各自俱有,大地眾生皆有佛性之俱足,久而不能顯現,故須要求道,得明師之指點,顯露本來之面目也。


至於道者天命也,在天曰理,賦人曰性,人皆得天命而謂性,故曰,天命之謂性。


既然,道則是理,理則是性,此性是天道之化名,所以性可謂佛也。


性既然是佛,故佛與性之名詞雖異,而本一也。


人之性,本為道,為佛,還求什麼道,學什麼佛否,這都是自家之物,何必向外覓道,向外覓佛,所謂以道覓道,以佛覓佛耳。


因為人有道方可以成道,人有佛方可以成佛,所謂成道與成佛之名詞,這都是未達彼岸之假名詞,至於大地無眾生之時,哪有佛之名言耳。


其實求道二字是求知之意,為求知道耳,知有大道,知有天道之性,而使其恢復本來之面目,與天地合其德之謂求道之意義。


故求道得道,並非真的求道,亦非真的得道,更非真的成道,故不是重新得來之道。


人之性雖曰天理,更有三能也。因為理,理之動則是能,此能是人之生命力,萬物亦然,具有生命力,與天地之理同在,因有生命力,為欲維持生命之本能,故有食,為欲延續生命之本能,故有色,為光大生命之本能,故有道。


道為性之本,與宇宙之真理同在,這就是宇宙之同體之謂公,故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求食與色,此則為私,從其公則聖,從其私則凡,所謂求道之求知,乃欲明本識末也。


孟子曰: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放什麼心耳,放失本來之天心,此天心若放失,只是求食與色,故道不現,為求到道之流露,當然就要求明師。


當今之世,人生不知自己有道,以為道是身外得來,猶似魚之在水,不知有水,人之在道,不知有道,沈迷在物慾妄想之中,故以求道二字誘之於入道,再次第講解成全,使人人明其本體,至於全體之大用,在表裡之精粗達到者,是為復性之初也。

ジャンル
宗教/スピリチュアル
発売日
2020年
3月10日
言語
ZH
中国語
ページ数
5
ページ
発行者
善書緣
販売元
ECROWD MEDIA INC.
サイズ
478.3
KB
天道奧義 天道奧義
2019年
理天遊記 理天遊記
2019年
大學淺言新註 大學淺言新註
2018年
道脈圖解 道脈圖解
2018年
鶴林福音 鶴林福音
2021年
日本震災亡靈白話訓 日本震災亡靈白話訓
2019年
洞冥記 洞冥記
2013年
天然師尊叮嚀心語101則 天然師尊叮嚀心語101則
2013年
皇母訓子十誡 皇母訓子十誡
2014年
佛規諭錄●十五條佛規 佛規諭錄●十五條佛規
2014年
中庸證釋 中庸證釋
2013年
大學證釋 大學證釋
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