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非洲 遠離非洲

遠離非‪洲‬

Isak Dinesen and Others
    • $9.99
    • $9.99

Publisher Description

內容簡介:

一直到最後,我才知道,他從來不屬於我。

丹麥人最鍾愛的才女作家——伊薩克.狄尼森的自傳作品

二十世紀最詩意而內斂的文字

她天真、執著,為愛勇於出走至非洲,

只是愛情如此易滅,婚姻成為孤獨的開始——

有時候,在農莊十分寂寞,

靜靜的黃昏,鐘面上的時光一點一滴流逝,

我的生命彷彿也跟著時光一寸一寸溜走,

但孤寂之中,我一直感覺到土著沉默、幽暗的存在,

與我的存在,如同兩架飛機比翼翱翔,

彼此的聲響迴旋呼應。

女人在此地接連失去兩位曾想倚靠一生的男人,

卻在即將離開非洲之際驀然察覺,

關於愛的歸所,原來,她早已覓得。

海明威:「要是這次諾貝爾文學獎頒給美麗的作家伊薩克.狄尼森,我會更高興。」

◇ 狄尼森逝世50周年紀念,正式授權全譯本

◇ 與安徒生兄弟齊名,最懂得說故事的丹麥國寶級才女作家

◇ 《麥田捕手》中,叛逆、苦悶的霍爾曼藉來排遣情思的小說

◇ 1985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遠離非洲》原著

詳細書訊

丹麥人最鍾愛的才女作家——伊薩克.狄尼森的自傳作品

二十世紀最詩意而內斂的文字

作者輕巧地隱身在故事裡,以恬靜筆觸將非洲十八年的見聞,與風土民情化作美麗而動人的文字——我們看不出她困頓的日常、心繫的戀人、糾纏終生的病痛——她只想好好說完屬於自己的故事,用魔棒般的筆觸,將非洲生活的點滴化作一幕幕讓讀者縈迴神往的奇幻時刻。

作者簡介

伊薩克.狄尼森 Isak Dinesen, 1885-1962

伊薩克.狄尼森是男人的名字,她的本名是凱倫.白列森(Karen Blixen)。她躲在好幾個筆名後面:奧休拉(Osceola)、皮耶.翁德里塞(Pierre Andrézel);朋友則喚她作坦妮或塔妮亞。偉大的心靈皆是雌雄同體:她是他,他也是她。

凱倫出生在丹麥的貴族世家,在哥本哈根、羅馬、巴黎學習藝術,是個出色的畫家,在巴黎念書時,還學了一身好廚藝。日後,特別是在著名的短篇故事〈芭比的盛宴〉中,讀者可以看出她將美味的領略,化作人生的體悟。

她愛上了堂哥,但這段得不到回應的愛,讓她決定遠離家園,與堂哥的攣生兄弟芬尼克白列森結婚,到非洲展開新的生活。然而,丈夫婚後不改風流倜儻,只顧到處游獵,對金錢沒有概念,留她一人經營咖啡莊園,獨自背負日益沉重的債務。

她四十六歲那年,世界的咖啡市場崩盤,凱倫失去事業、情人,無奈回到丹麥,頓時孑然一身。她為了逃避二次世界大戰的紛亂,繭居故鄉寫作,沉浸在非洲的舊日時光好忘卻現實的傷痛。她處事向來神祕低調,直到《遠離非洲》在歐美文壇引起轟動,她的身影才浮現舞台。凱倫散發的貴族風采讓同時代的海明威、卡波特、導演奧森.威爾斯仰慕不已。

她死後葬在丹麥宏斯特(Rungsted)。丹麥人尊她為國寶級作家,與安徒生兄弟齊名。丹麥的郵票以及紙鈔50克朗上,都印有她美麗的肖像。今日在肯亞的奈洛比近郊,有一社區蓋在狄尼森以前的莊園上,以她為名。

她承接的是一股消逝的文學傳統,一種將故事娓娓道來的藝術。她是《一千零一夜》裏故事說不停的少女,調製故事的靈藥,令時間在如幻似真中推移。她以英文、法文、丹麥文寫作,著有《傳奇故事七則》、《遠離非洲》、《不朽的傳說》(收錄〈芭比的盛宴〉)、《再見非洲》等。

譯者  

黃宇瑩、劉粹倫

兩人是台大歷史系的同班同學。因為都很喜歡《遠離非洲》,所以一起把這本書譯完,希望讀者也能品嚐到狄尼森文字的詩意。

設計、插畫

賴佳韋、江則穎

兩人一起挑戰文學書籍設計的新形態,企圖擺脫電影的經典印象,重新詮釋《遠離非洲》。揣摩歐洲貴族仕女的角度,看待非洲大地,以歐風復古的插畫風格,優雅呈現魔幻的異國風情與作者獨有的詩意。

導讀

笑到最後的人  袁瓊瓊

   一九三一年,凱倫‧白列森回到丹麥。一般人生命中的重大事件,於她,已經全部發生過了:她結了婚,離了婚。與情人同居,與情人分手。流產兩次。身患梅毒。長年汞中毒。剛結束了經營不善的咖啡種植事業,同時在返回家鄉之前,才處理完分手情人的喪事。她已經破產,身無分文,而書稿「七個奇幻故事」還求售無門。

    這一年,她四十六歲。

我不知道一般人,沒有凱倫的意志的普通人,在這樣的境遇下會如何思考如何面對。凱倫的做法是給自己取了個伊薩克‧狄尼森的筆名,繼續寫作。「伊薩克」在希伯來文的意義是「笑」。在這種時刻,所有一切棄她遠去,前途茫茫未卜,凱倫要自己大笑。這或許不單是嘲弄命運的意思,更多的,或者還有給自己打氣,不認輸,和某種殘酷的好奇:她觀看自己的生命,充滿興致,好像在對上帝說:「已經到了這個地步,我看看你還能怎麼對付我!」

她的這種對生命的好奇,一切的生命,別人的,自己的;是她所獨有的,一直延續到晚年。看她的老年照片,風華已逝,乾枯瘦弱,但是眼神慧黠靈動,甚至顯得淘氣。那個老人的身軀裡藏著個孩子。如果不是身體糟到極點,她想必還會「作」點什麼。

「作」這個字,是南方口語。有點「無事生非」,「故意」,「找麻煩」,甚至「損人不利己」的意味,類似目前常用語裡的「整」字。我母親是南方人,小時候挨罵,她總是說:你就是要「作」。凱倫這一生,至少前半生,她活生生就是個「作女」。

她出生於一八八五年。家中富裕。父親是「政治家與作家」,在她十歲的時候上吊自盡,之後她才發現他患了梅毒。當年梅毒算是絕症,無法可治,到末期病毒侵噬腦部,人會發瘋。凱倫的父親可能是懼怕這個結局,所以提前結束自己的生命。

她由母親撫養長大,環境優渥,所以小小年紀就周遊列國,在法國和瑞士念書,學的是藝術。在二十世紀初期,許多女性的婚姻還是由家庭中的長輩決定的,中外皆然,而且成婚年齡極小,而凱倫二十八歲才結婚。大概和她父親不在有關,這就缺乏一個有權勢的力量來主導她。凱倫一生,雖然一直被目為卓越的女性代表,但是她沒有什麼叛逆性,很容易對權威臣服,甚至對於權威,某個強大的,完全掌控的力量,她不但仰慕,並且渴求。

她的婚姻可以說是建立在這種頭腦不清楚的渴求上。她愛上了她的遠房表兄。這個感情的起點,據說跟他父親一段未完成的戀情有關。幾乎像少女漫畫。年輕的時候,她父親跟皇室的某位成員相戀,但是女方家長不同意兩人結合,之後各自婚嫁。這位表兄就是那位公主的後代。凱倫跟父親命運一樣,但是這次拒絕她的不是對方家長,而是表兄本人。面對拒絕,凱倫做了奇妙的選擇,她嫁給這位表兄的雙胞胎兄弟——布魯‧白列森。

沒有任何資料提到布魯跟他的雙胞胎兄弟是不是長相一模一樣,不過想必是肖似的。凱倫給自己找了個代替品。某方面來說,甚至凱倫起初愛上的那位表兄也是代替品,他是凱倫父親未完成戀情的象徵,而凱倫要承襲父親去「完成」它。

電影《遠離非洲》裡,梅莉史翠普飾演的凱倫對布魯說:「看在錢的份上,你可以娶我。」而布魯回答:「你不過是想作男爵夫人。」我覺得他們的關係不會是電影裡演的那樣,那不是交換婚姻,交換太不浪漫了。除了奇妙的無限好奇心,凱倫另一個特點就是浪漫。

布魯‧白列森其人,其實不像電影裡演的那樣無足輕重和無趣。他是瑞典籍,世襲男爵。為凱倫的作傳的多諾森說:「他人緣極佳,善良、風趣,精力充沛。」唯一的缺點大概就是多情。他沒法讓自己只屬於一個女人。凱倫在寫給親友的信裡描述他,在自己生病或受傷的時候,他會照顧她,替她洗澡、按摩。而且在非洲,他是唯一帶著老婆去狩獵的獵人。他的帳棚裡有雙層床,總是和凱倫睡在一起。他和海明威也是朋友,據說海明威小說中某些人物的原型就是他。

一九一三年十二月,攜帶大批精美瓷器與家具的凱倫乘船從那不勒斯赴非洲的肯亞,她腦海中所編造的故事大概有點像中國歷史裡的「公主和蕃」;一個身份尊貴的女人(她事實上也是貴族)遠嫁到異鄉,之後改變了當地的風土和人民。

但是,事實和夢想,尤其是憑空編造的夢想,永遠是有距離的。

布魯‧白列森要到非洲經營農場,凱倫於是跟著去了非洲,帶著娘家支援的一大筆錢。但是抵達非洲後,發現布魯改變主意,決定種咖啡。這個不智的決定,導致凱倫在十七年後破產。而這十七年中,咖啡園一直沒有收起來,像個無底坑一樣,不斷的吸取凱倫家族的財富,直到把所有資源吃乾抹盡。

然而,上天對「財富」的定義和世間不一樣。凱倫散盡家財之後,帶了另一筆更為豐厚的財富回到丹麥,那就是她在非洲十七年的經歷。她的臣服,她的被傷害,她的榮耀,她的屈辱,她的病痛;以及她的擁有和她的失去。奇妙的是,當失去之後,她才真正開始擁有。

漢娜·鄂蘭在《黑暗時代群像》一書中,有一章專談凱倫。依據鄂蘭的說法,凱倫原先並無意成為作家。她二十出頭發表了處女作,「大家鼓勵她繼續寫下去,但她立即決定不再寫了。」在二十世紀初,女性成為公眾人物並不適當,因為「公共領域的光線過於刺眼」。但是回到丹麥之後,這是她唯一的謀生技能,某種程度,凱倫沒有選擇。

她的《七個奇幻故事》後來在美國出版,這是她使用伊薩克‧狄尼森這個筆名的第一本書。這時她已經快五十歲了。這本書廣受好評。之後她花三年時間完成《遠離非洲》,在五十二歲出版。距她離開非洲已經六年。

狄尼森自述:「對於被固定在某個陷阱中有一種本能的恐懼。」稱之為陷阱,是因為「任何一種職業都會在生活中被指派為某個確定的角色,成為陷阱,遮蔽了生活本身的無限可能性。」雖然兩度得到諾貝爾獎提名,但是狄尼森顯然依舊不願意成為「確定的角色」,她總是稱自己為「說故事的人」,迴避作家這個名銜。

她在《遠離非洲》書裡,也自比《一千零一夜》裡的說故事的山魯佐德;那個聽故事的男人便是丹尼斯‧芬奇—哈頓。這個人物,在影片中,由勞伯瑞福主演。

狄尼森自己在小說裡對芬奇—哈頓描寫的實在是太少太少,而且,實話說,不大看得出兩人之間有親密關係。如果好萊塢沒拍成電影,至少我,可能會一直認為狄尼森對芬奇—哈頓只是「非常欣賞」而已。書裡對他的描繪,或理解,甚至不如她寫她的非洲僕人法拉。

丹尼斯‧芬奇—哈頓其人,白芮兒.瑪克罕在《夜航西飛》裡寫過他,稱他為「非凡的驕傲的丹尼斯‧芬奇—哈頓」。出書的時候,芬奇—哈頓已經過世,她著墨不多,全是讚譽:「丹尼斯是個從未有過豐功偉績的偉人。儘管他只不過是斷續在非洲住了幾年,却已贏得了最優秀白人獵手的盛名。他有一副爲英國體育界稱羨的體格,也曾是名一流的板球手。他是個學識淵博的學者,却比沒受過教育的男孩更不懂賣弄。就像那些滿腦子想著人性弱點與千帆過盡後産生厭世情緒的人,丹尼斯同樣會對人類深惡痛絕,却在亂石間發現詩情畫意。丹尼斯是那道拱門上的拱心石,別的石頭則只是生命。」

感謝網路,什麼都找得到,所以也看到了芬奇—哈頓的照片。他人瘦長高大,有點禿頭。不過年輕時候是美男子。相貌很古典,容長臉,鼻梁細峭,薄嘴唇,典型撒克遜種族的臉。他一手握拳頂住下巴,微微帶笑,在傾聽什麼。或許狄尼森講故事的時候,面對的就是那樣的表情

回到一九一四年。凱倫來到非洲,成為咖啡園的女主人。但是,立即,她發現自己從丈夫身上染到了梅毒。她回丹麥治療。那年頭,青黴素還沒發明,治療梅毒主要靠水銀,不但外用而且內服。水銀就是汞。我們現在都知道汞是有毒性的。少量或許影響不大,不過凱倫晚年一直困擾於汞中毒,看來她使用汞不但時間長,量大約也極大。

回丹麥時,凱倫的病應當是治好了,但是猜想又染上了。因為她和丈夫並沒分開,如果依舊有床笫之事,被二度傳染是有可能的。六年後她才與丈夫分居,又四年才離婚。離婚主因可能是已經和芬奇—哈頓在一起,並且懷了他的孩子。

她為芬奇—哈頓兩度懷孕,孩子都沒留住。孕婦如果有梅毒,孩子很容易流產。事實上亦有捕風捉影的說法,認為丹尼森的奇幻想像力,多少跟後期梅毒有關。這個揣想至少表明她為梅毒所苦的時間,延續了很久。

她與芬奇—哈頓的分手,或許也與無法生育有關。芬奇—哈頓是貴族,需要子嗣來繼承爵位。一般說法是芬奇—哈頓不要她生孩子。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之所以不要,或也是一種疼惜,總不能讓凱倫一直流產吧。總之,一九三一年,非洲的農場已經到了無可挽救的地步,必須變賣。凱倫要回丹麥,而芬奇—哈頓不願意離開非洲。兩人協議分手。分手的過程非常平和,書裡寫得很清楚。並不像電影演的那樣「離情依依」,其實兩個人心裡大約都多少有數,日後可能也不大容易相見了。就在凱倫收好行囊準備離去之時,芬奇—哈頓墜機身亡。

這部分的描寫,如果完全屬實的話,給人感覺是芬奇—哈頓的選擇。不好說他是自殺,不過他知道這是適合死亡的日子。他在一次大戰時就是飛行員,飛行技術高超。凱倫無數次坐他的飛機橫越非洲上空,而這次她要同行,芬奇—哈頓拒絕了,且也沒有理由。

他在草原上俯衝,之後墜毀。終年四十四歲。於死亡,這其實也是美好的年齡,衰敗尚未開始,而成熟已到了頂點。

凱倫把自己的情人葬在非洲。如果芬奇—哈頓不死,這個故事不可能完整。她帶著永遠不會再變化的記憶和情感寫下《遠離非洲》。

如果不是咖啡園破產,如果不是梅毒讓她流產,如果在非洲的生活無憂無慮,如果她和芬奇—哈頓生活美滿,白頭偕老,世界上可能不會有伊薩克‧狄尼森的存在。

一九五九年,凱倫七十三歲。她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來到美國。在全美藝術文學研究所年會上作了一次演講。她在演講上講了一個故事,關於一個中國皇帝。

這位皇帝年幼即位,但是一直由大臣攝政,當皇帝長大可以治理國事的時候,大臣把一個戒指交給他。大臣說:「我在這個戒指上刻了一句話,尊敬的陛下或許會覺得它有用。在勝利、凱旋和獲得榮譽的時刻,您都應該讀一讀它。」

戒指上刻的話是:「此亦有盡頭。」

狄尼森說:「這句話不應該理解爲:似乎淚水和歡笑、希望和失望,都消失在虛無的空間中。它告訴我們的是,一切在結束之時必然完整。」「即使我們說的是我們自己。我們中的每個人心中都一定能感覺到:我的生活,這獨特的東西,是多麽的豐富和奇妙。」

這是凱倫‧白列森對世人最後的話語。兩年後她過世。從她的書籍,以及最後幾年的生活中,我們可以相信,她是笑到最後的人。

媒體推薦

推薦|袁瓊瓊、李貞德、張娟芬

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在1954年獲頒諾貝爾文學獎後,曾在《紐約時報書評》上寫道:「今天要是獎項是頒給美麗的作家伊薩克.狄尼森,我會更高興。」

卡波提(Truman Capote)大讚:「如果你還沒讀過《遠離非洲》,快去讀,這是本世紀最細膩優美的書!」

厄普代克(John Updike):「本世紀最獨特和華麗的文學個性,很有個性的女性,格律嚴謹、文采斐然,作品隨著她本人低調的亮相,令她鮮明的形象更加引人注目。」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狄尼森的作品在當代文壇獨一無二。」

《老虎的妻子》作者蒂亞.歐布萊特(Tea Obreht):「讀過狄尼森的作品,我才漸漸懂得文字的溫度,寫作不再只是衝動或少女的浪漫情懷,而是一種說故事的藝術。」

《過得還不錯的一年》作者葛瑞琴.魯賓(Gretchen Rubin):「超級好看,談的就是一種淡淡的幸福……值得一讀再讀。」

GENRE
Romance
RELEASED
2013
August 7
LANGUAGE
ZH
Chinese
LENGTH
328
Pages
PUBLISHER
紅桌文化
SELLER
ECROWD MEDIA INC.
SIZE
2.1
MB

More Books by Isak Dinesen, 劉粹倫 & 黃宇瑩

Out of Africa Out of Africa
1989
Out of Africa Out of Africa
2022
Seven Gothic Tales Seven Gothic Tales
1991
Anecdotes of Destiny and Ehrengard Anecdotes of Destiny and Ehrengard
1993
Winter's Tales Winter's Tales
1993
Out of Africa Out of Africa
1937